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杭州站 > 初二年级 > 练习题 > 数学练习题 > 正文
来源:本站原创 2011-05-17 15:36:03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前大多数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老师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等待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没有问题就不能善于思考,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应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备课和教学中,老师应随时自然地进行“心理换位”,可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老师应根据教材设计一些问题来提问,给学生以启发。
1)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问
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定理的涵义及其中隐含着的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公式的变形,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 《平面解析几何》课本第91页抛物线的定义正确吗?F若在定直线L上,动点的轨迹还会是抛物线吗?
2)对“解题过程”的提问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但单纯做题,既不思考,也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解题表,笔者给学生归纳出下列的提问:(1)已知一些什么条件?(2)所求解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3)还缺少哪些关系?(4)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架设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5)以前曾见过它吗?(6)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9)用了全部的条件吗?(10)你能检验结果吗?(11)能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果?(12)能就变换一下条件得出新的结论吗?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这样大大提高了解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提问题的能力。.
3)对“数学思想方法”提问
怎样分析、综合?怎样联想?怎样分类讨论?怎样类比?怎样总结?如何探索?如何转化?如何构造数学模型?……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学生模仿、实践的机会也是很多的。
例、若不等式x 2 +px+3>4x+p对一切0<P<4均成立,试求实数x 的范围。
由于学生对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很熟悉,许多同学视x 为主元分三种情况用区间根来求解,但出错率很高,此时我问“能否变更主元来解?”部分同学把p视为主元,则原不等式就变成线性函数,既迅速又准确地求出了实数x 的范围。
4)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少现象与数学相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生活中储蓄的利率问题,物价的涨跌问题,购物的容量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合理用料问题,最佳决策问题等等。在平时结合所教内容,渗透应用题的教学,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3、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提问氛围
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课堂内,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小制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如在学习椭圆前,让学生用固定线段的端点来画椭圆,使他在画图时产生疑问。特别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笔误或者知识性错误,一旦发现,不要立即向学生声明,更不要隐瞒,要让学生分析有没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习惯,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问题,他们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不止上面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在此只不过提供了本人的一些想法。要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处处注意引导,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