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杭州中考政策指南   2017杭州中考大事记   历年中考分数线   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攻略   历年中考真题及答案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家长课堂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杭州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正文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汇总

来源:e度论坛        2014-01-08 10:14:49

说两句

  •    杭州中考网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汇总

        一、相关知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①渲染了……的气氛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

      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

      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以小见大

      二、阅读技巧

      1.概括内容:

      ①要素归纳法

      (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2)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

      (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②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明确中心

      (1)抓标题(2)从分析开头入手(3)从分析篇末入手

      (4)抓议论、抒情语句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

      ①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②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意思→③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5.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

      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

      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①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的,答出本义。

      ②抽象的、概括的:意义谈具体,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关键语句的作用

      ①开头句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给人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

      作用: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记叙文人称使用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7.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热门推荐

    热门专题

    • 2023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3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3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2023中考特别策划

    杭州中考指南

    杭州中考指南

    2014新学年已经向我们走来,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中考,杭州中考网编辑团队将杭州中考政策逐一进行深入解读,精心编撰了《杭州中考手册》......[更多]

    阅读收藏

    中考报考

    中考资讯

    中考政策

    志愿填报

    中考体育

    中招计划

    中考分数线

    中考备考

    中考真题

    中考一模

    中考说明

    中考作文

    中考复习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

    重点高中

    江南实验

    十一中学

    师大附中

    长河中学

    西湖中学

    浙大附中

    初中试题库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月考试题

    单元测试

    模拟试题

    中考压轴题

    工具大全

    中考报考时间

    中考分数线

    中考成绩查询

    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志愿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