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杭州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作文 > 中考作文分析 > 正文
来源:杭州中考网 2012-02-20 18:52:18
今年杭州的中考作文题是“成长路上无捷径”,其背景说明是一个有逻辑问题的语段——
杭州中考网:宋濂少时家贫嗜学,历尽艰辛,终于学业有成;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在被排挤、嘲笑、打击中不绝望不沉沦,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少女,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正由于生命历程中有困境,我们变得更坚强;正由于成长道路上无捷径,我们走得更坚实。
问题在哪里?
可能命题者会咄咄逼人。
倘若别人如此“语文指津”还“迷途不返”,那么就是杭州初三学生的中国教育特色“杯具”了。
师者“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哉!
这段背景说明在结构上呈分总关系:由三个并列的论据归纳出一个论点。
试问,其中之“丑小鸭”作为虚构之文学典型形象,能与前之“宋濂”后之“海伦·凯勒”之实证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吗?
这般简单的文字衔接都会出现谬误,还要在基础部分出衔接题考学生?
想来此君自己“以‘成长路上无捷径’为题目,写一篇600到800字的文章”,逻辑笑话一定“大大的多”,“偶遇”应试地狱之正义“杀手”一定“死啦死啦的”,不让“米西米西的”!
其实“成长路上”是有“捷径”可走的。
君不闻“师高弟子强”一语?
当年由英国伦敦基督教公谊会创办的广益中学或曰广益学堂,学生高中毕业其水平大大高于其他中学,就英文而言居然可通读原版《莎士比亚全集》,原因就在于杨芳龄校长聘请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数学家何鲁、国学大师赖以庄、作家姚雪垠与黄芝明(笔名碧野)、外籍英语教师文幼章(加拿大人)、画家杨济川和佘雪曼、地理教授吴子龄……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芳龄校长杨先生亲组的那支名师队伍绝非此时这支“名师工程”所打造的“豆腐渣”队伍。
良莠不分,那是要笑掉大牙而不幸“狗窦大开”的!
“成长路上无捷径”,或因天灾或因人祸,或两者兼而有之。诸如逆境成才的典范:“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应试教育大抵属于人祸。
以人祸之应试教育论之,“成长路上无捷径”乃颠簸不破之“终极”真理。
唯如斯,本文拟题为“‘成长路上无捷径’的前提”。
小而言之,一个学生在语文上非常有文学“细胞”却“走弯路”换言之“无捷径”,这当归“功”于他或她有一个异常“优秀”的语文领路人——一个不会写文章装着会写文章而且很会写文章,但把写作看成手艺匠人之技术活儿的语文老师。
既然是技术,就会有套路。笔者曾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两本杂志上分别开设初高中“写作运思”专栏达三年之久,中有《学会双重》一文对此荒唐方法一一作了概括分析,兹录如下——
欲在应试中搏得好成绩,必须摸索大多数阅卷语文教师的心理。这些语文教师由于疲于应试,无意写作,抑或匮乏天然素质,将文章纳入了僵化的机械性操作之中。唯其如此,就有一系列在擅长写作者看来匪夷所思,而在他们看来则理所当然的作文“怪招”,竟然约定俗成,成了中考阅卷人心中判分的准则。领会其许“准则”煞是紧要,不然,纵有“高山流水”,无知音而名落孙山,似非天方夜谭。
那么,有哪些“准则”呢?
一曰“穿靴戴帽”。倘若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必然希望学生在文章的开端根据对象戴上“帽子”:我经过努力终于学会了剪纸,或烫衣、烧菜、装修、骑车……;在末尾穿上“靴子”:我终于学会啦!名为首尾呼应,实为“画蛇添足”。
二曰“大腹便便”。假如以“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必然希望学生在文章的中间,即主体论证部分填充材料或曰论据,多多益善:好习惯一、好习惯二、好习惯三、好习惯四、好习惯五……捡到“篮”里都是“菜”,“滥竽充数”。
三曰“刀光剑影”。设若以“我最喜欢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散文,必然希望学生在行文之际,文眼“喜欢”二字夸张点说漫天飞舞,遣词造句形容词扩大点讲“赤橙黄绿青紫蓝”类鲜艳者随处可见,全文充斥着亮丽色彩,直截了当,遗憾的是“辞不达意”。
四曰“标语口号”。假使以“最幸福的时刻”为题,写一篇回忆性记叙文,必然希望学生在运思选材、确立意蕴之时,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只挑那些言不由衷者的大事:捐钱、救人、抢险……;不择那些身临其境的小事:亲情、友情、爱情……明明假戏却真做,“一本正经”。
五曰“情有独钟”。如果以“微笑”为题,写一篇抒情性散文,必然希望学生在作文之间,沉浸于“啊”、“呀”、“哦”之中,显出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表象,“笑”将成为形而上的感情载体,小猫咪咪,“无病呻吟”。
其实,这种所谓的“准则”还有很多,且随着应试的“深入”不断增添,以上只是眼下较典型者。在这些桎梏下,王小波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里的大多数当属不合格;蒙田与培根的随笔也为不入流。不唯议论性文章,只要是以“宽”(相对于“严”而言之中国古代散文)为特色,耐人琢磨的文章,均不免此命运。难怪长春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谷阳因有“另类”思想:不喜欢太雷同,没有个性化的写作模式,她的作文从初中到高中常常遭遇不及格的命运;然而,她的“不及格”作文却颇有灵气,被吉林省的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以《不及格》之书名结集出版,在此之前,还曾发表了中篇小说《丛林日记》,出版过长篇小说《丛林里隐藏的秘密》。
王小波是著名的学者与作家,蒙田、培根是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们轮不到中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执行者与评判者来决定命运。谷阳同学就完全两样了,尽管新闻媒体以《〈不及格〉作文结集出版,高二女生提问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为题作了正面赞扬性报道,可语文卷仍是面前无法逾越的拦路虎,尤其是之中的作文,更将是一把悬挂在头顶的利刃剑。唯其如斯,像谷阳一样的中学生,“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理该熟悉上述“准则”,以免丧身于作文领域的“南京大屠杀”中,遗恨终身。
呵呵,戏改宋人张俞《蚕妇》诗为《师匠》云:“昨日入学堂,归来泪满巾。满口文章者,不是写作人。”
下盛则必上有所好。
在杭州教研网上看到一篇2006年的杭州中考满分作文,不胜惊讶。而看了点评后,则有一种欲哭无泪的绝望感
说实在的,中国的语文教研员,是语文应试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所以教研部门常常容易出经济问题,因“学生应试血汗钱”之利益驱动,也必然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顽固”障碍之一。
语文教师可会写文章,包括那些所谓的语文命题专家?
这好像是在问工人会不会做工,农民会不会种地,商人会不会经商,学生会不会读书,士兵会不会放枪……
多余的话缘自一个本不该出现的多余的应试教育“时代”。
于是乎,“学生会不会读书”真的成了必要之问甚或经典之问;于是乎,“成长路上无捷径”。
诚哉,斯言!
难道是命题者有意在替应试教育写墓志铭?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