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杭州站 > 重点高中 > 滨江区 > 杭二中 > 正文
来源:杭二中 2011-09-22 09:50:29
霍益萍教授客座杭州二中奉献精神大餐
8月26日下午,应叶翠微校长之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霍益萍教授风尘仆仆来到二中滨江校区,为二中两校区和江南实验学校老师作《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的学术讲座。讲座分三个议题——重新认识高中的性质、聚焦高中的课堂教学、建立学生的发展指导,全面深入地解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背景下高中教育的独特定位,新课改理念精神在各个学科中的真正融合以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意义。霍教授的讲座,有对中国高中教育现状的冷静分析和理性观察,有对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深入解析,有各个鲜活的课堂案例,有对欧美国家教育政策、教育现状的考察的分享,既高屋建瓴又娓娓而谈,整整三个小时,老师们都沉浸在专注地聆听和思考中。
关于重新认识高中,霍教授谈到,高中不是高等教育的附庸,也不是义务教育的必然结果,而是一个独立的学习阶段。而高中在国家人才战略中占有极其的地位。1978年首批公派52名留学生,他们回国后全部成为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有人考察他们的教育经历,发现这52名留学生唯一相同的教育背景便是都出身著名高中。在钱学森的回忆录中,他所回忆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影响的17人当中,有7位是中学教师。所以,普通高中的性质,是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内在价值,而不是功利价值。为个体发展提供一种与其成长、成熟和社会化匹配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过程和经历。普通高中的任务相应地便是:一、完足普通教育: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掌握为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学习技能。二、造就健全国民,包括基础知识、公民责任、批判思维、人生规划的能力。三、完成初次选择:高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学会规划和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然而,高中教育在中国饱受争议,社会上对于教育的批评大部分集中在高中。然而,高中的矛盾绝对不是高中自身造成的,它是中国的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它承载着国人太多的家庭期望。事实上,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大众与精英的矛盾、平等与效益的平衡等等,都是需要老师们正视的现实。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课堂。从04年开始启动的新课改,不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不是教育内容的简单增减,而是涉及教育理念、制度、管理和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变革。
课改也触及了中国传统的一些文化观念,比如: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功利文化,无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大一统文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文化,远离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精英文化,教师是唯一知识来源和权威的专制文化等等。
新课改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才能在三尺讲台游刃有余,真正成为研究性的知识分子。一、学科意识(专业意识);二、整体意识;三、相关意识。具体说,学科意识,就是将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合作探究等能力落实在本学科的学习过程之中。霍教授引用了丰富的案例,详细的评述,她总结道:各个学科拥有不尽相同的个性,对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落实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训练过程,但是有以下七点是可以作为标准进行反思的。1、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2、认识、阐述、感悟和改变世界的独特视角3、特有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策略4、专门的运算符号和内在的逻辑5、特别的能力要求和能力训练方法6、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方式7、唯有在本学科才能获得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只有从这些角度切入,新课程的理念才能春风化雨般进入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关于整体意识,霍教授提醒老师们要用整体的观念透视每一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每一个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每一个学年在三年的教学中的重点。一个好老师头脑中一定有整体意识,明确每篇课文在教材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做到:走进文本,整体理解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不管教得多么好的老师,学生所能学到的都比老师要传授的内容少,可是具有整体意识的老师能够清晰而巧妙地让学生透彻理解核心概念。
新课改有很多经常被人提及的热闹的口号,但是对这些理念的深入理解不应该是换一换标签的形式主义。
如“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把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目中有人”。在考虑如何选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时,始终以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归。改革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弹性去组织和掌握自己的学习,使之学会学习。
“情感价值观教育”:以本学科特有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进行。课堂教学一定要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情感体验的内容非常宽泛:个人积极的自我概念,价值取向,是非判断,欣赏品味,做事态度,责任感,行为控制能力,生活和学习习惯,对比人的尊重和理解,欣赏和宽容、勤奋、好奇、公正。情感价值观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叙事,首先是满足学生作为一个正常人的要求。重视情感技能的训练,不是光讲大道理,而是有某种方式行事的能力。
“让课堂动起来”:动主要是思维的动、情感的动。动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有效体验。动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安排。动是教师能控制和驾驭的活动。
“合作学习”:有合作的需求;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分工;有成果的共享;有教师的引导。合作的精髓在于平等、共鸣、共同建构。而合作的本质技能是要学生学会作出决定、完成任务、建立信任、学会倾听和交流,解决冲突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教学起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教学流程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展开;教学能体现问题解决过程;教学的重心不仅在回答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用和怎么用。教学呈生成状态,始终跟学生贴近,把学生的问题整合进来,教师注意将学生在交互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引入教学。
要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应该关注:学生对老师的认同和情感、让学生自己把知识结构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体验,创造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机会。
最后,霍教授谈到了《纲要》中所增添的“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尤其在这个社会转型期,选择的多元、道德的混乱,让我们的学生在纷繁中更加迷茫,青春的狂飙气质和现实所强加的种种压力,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容易变得偏激和狂躁,然而,我们对学生在学业指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的系统辅导和帮助中,最终要实现的是培养他们选择和决策的能力,重视终身受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他们在苍茫的世界中更加认清自己的内心和宁静。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