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杭州站 > 初二年级 > 练习题 > 科学练习题 > 正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10-10-18 15:37:45
物理规律是建立在物理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的物理知识,它反映了物理概念的相互联系。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一、初中生学习物理规律中常见的问题
1、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初中生在心理上正处于思维发展转折期,开始由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逻辑思维转化。不同的学生转化的迟早快慢又有差异。因此,在物理规律的研究和运用中,有时要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运用科学的想象等抽象思维活动。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往往比较困难。而且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到大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养成了一种从经验出发、想当然地看问题的习惯,而不习惯于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逻辑分析、说理和表述。
2、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迁移原理是教学中的重要原理。负迁移是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思维定势所引起的负迁移干扰着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给物理规律的教学带来困难。如:有的学生认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理由是由于液体内部的压强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中,有的比较正确,但往往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往往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如:学生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往往有“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物体根本不会运动” 的观念,这就给学生正确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感性知识不足。
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大多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理解物理规律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基础,势必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5、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阶段,学生在理解物理规律上,经过努力并不会感到很困难,但是运用起来常常会束手无策。形成的原因,除了知识上的欠缺和思维习惯、思维定势的干扰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学生还不掌握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学生在完成认识的第二个“飞跃”上困难较大。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境。
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在教学开始阶段,要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初中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展开中发现问题。创设的物理情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创设的物理情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后我教学生讨论拔河比赛中要取胜应注意那些问题。学生们踊跃发言,讨论得出用力握紧绳子是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穿有钉的鞋子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等。从而更好地掌握了这条规律。
2、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1)讨论规律的物理意义,包括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
(2)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3)讨这一规律与相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例如,在学完欧姆定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欧姆定律内容,得出I、U、R必须是对同一时间的同一段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运用欧姆定律。
3、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逐渐领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说理和表达。要逐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还应当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规律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最后应当指出: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有阶段性,有一个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在初中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初中教学的特点,照顾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